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 正文

天天热资讯!环境考古助溯源

  • 2022-10-13 16:06:03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资料图)

这几天,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马敏敏和她的学生们沉浸在实验室里,把一粒粒水稻种子放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试图搞清楚“它们来源于哪里,主要用来干什么”。这些水稻种子,是来自南佐遗址的碳化水稻种子。

在甘肃省张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骑行爱好者在湖畔绿道上乐享生态美景。杨永伟摄/光明图片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南佐行政村,年代距今5200年至4600年,是黄河流域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遗址开展考古工作,马敏敏团队承担其中的植物考古工作。

在考古过程中,他们发现了几十万粒出现在祭祀区的水稻种子,这是首次在西北地区发现如此大规模的水稻种子。“关于这批种子的分析研究,也许将为黄河流域文明起源的古老历史填补重要底色。”马敏敏说。

时间回到14年前。2008年,正在本科阶段学习地理学的马敏敏对环境考古这个有趣而神秘的专业产生了兴趣。在她看来,环境考古作为一个新兴的、典型的交叉学科专业,能够利用多种科学技术“翻译”同一片土地上数千年来的环境面貌、社会变化、人类生活。“我们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的生存背景,不同地区的资源种类、数量和利用方式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社会性质、社会结构以及人类生产方式的不同,以此来窥见社会变迁。”

在十余年的专业研究中,马敏敏深刻感受到,技术更迭不断推动着环境考古这一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当年她幻想是否能有技术做到“一把土就分析出所有信息”,如今,“环境DNA技术”的发展正在实现她学生时期的愿望。“每个人一点一滴的积累,都会为历史的还原和再现提供一条小线索,最后就能产生一个重大的理论跃迁。”

马敏敏说,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将加快科研攻关的步伐,用丰硕的成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光明日报通讯员 孔子俊

标签: 环境考古

推荐阅读

天天热资讯!环境考古助溯源

这几天,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马敏敏和她的学生们沉浸在实验室里,把一粒粒水稻种子放在显微镜下...

【世界快播报】“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甘肃省线上促销活动”收官 带动全省实现网上零售额31.7亿元

为期15天的“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甘肃省线上促销活动”于近日圆满落下帷幕。主要参与平台通过发放红包...

热文:瞰县域丨甘肃成县:古渡镡河换新颜

错落有致的房屋、干净整洁的道路、古色古香的装饰、竞相绽放的花朵……深秋时节,犀牛江畔的甘肃成县镡...

世界热推荐:甘肃陇西:秋阳下 风车悠悠送绿电

金秋十月,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宏伟乡盘龙山上一台台风力发电机屹立在山巅,巨大的叶片随风旋转,在蓝天...

环球焦点!兰州大学宝藏老师勤修“绝技”:寓教于乐启蒙“冷门课程”

图为兰州大学师生的扎染作品。(资料图) 兰州大学供图布艺扎染、制作标本、电路焊接、冷门语言……兰...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旅游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景点